合作討論要點

合作討論文化,是自主學習社群的重要文化。合作討論並不只是彼此對話,要有以下的前提,才能進入深度的合作:

前題一:聆聽

願意好好聴人說話,願意幫助對方把話說清楚。所以每個人都要先學會「聽」。

好好的,專注聽人把話說完、說清楚,不急著回應或評斷,也是需要練習的事。



前題二:尊重感覺

尊重自己和對方的感覺,能夠相互同理。情緒的接納和疏理,優先於理智的分析。

所有成員的感受和情緒需要被理解、接納、尊重,才不致因為未被疏理的情緒,而致難以就事論事。



前題三、釐清界限


認清每個人的序位和角色的權責,自己的事自己決定、承擔;別人的事只可提建議,不可代為決定。共同的事則需共同討論、共同決定、共同承擔。

如果成員對界線的認知不同,就得先做界線釐清的討論。如果釐清界線,就可以分清楚建議和要求的區別、討論和說明的區別,避免「撈過界」的問題。



。。。。進入討論後。。。。

前提四、意見附理由

學會對自己和他人問:「為什麼?」附理由的討論,才是真實的互動與分享,才能一步步地深入。

這個理由不一定是邏輯和道理,也可能是來自觀察、經驗和感受。總之,習慣覺察自己為什麼這樣想,找到背後的經驗、感受、邏輯,表達時所有參與者就可以對彼此背後更瞭解,而不只在表面事件的決定上打轉。



前提五、願意合理的改變


願意在聆聽同理之後,因為發現對方背後「有道理」而改變自己原有想法,是很重要的基礎。

如果自己一開始就不願意改變,那就不是討論,而是說明、澄清、單向表達。

有些事需要堅持不變,但是大多數的事,願意改變是很重要的態度。

在跟自己的內在對話,釐清界線時,可以先確認哪些是可變的、哪些是不可變的。由此得知哪些是能討論的,哪些目前是不能討論的。

合作討論一定是建立在參與者都願意在合理的情況下改變原有的想法。才有成長性,不然大家互相講了一堆,卻都不願意改變想法,沒有真正的聆聽和同理,那麼討論就會變質為一種相互說服或爭執了。


前提六、澄清定義和背景感受


同樣的語詞,每個人的定義、會因過往經驗而觸發的背景感受都不同,如果定義或背景感受出入太大,就容易雞同鴨講,各說各話。

隨時發現定義和背景感受不同時,回頭澄清定義和背景感受,多瞭解彼此的生命經驗,並約好暫時共同可接受的詞語定義,才不會雞同鴨講。




前提七、結論開放


討論總要開放最後的結論,總是來自彼此的共同創造。


有些討論的結論常常是暫時性的,當有新事證或新想法出現時,會有更深的探討,而有不同的結論。


如果不能開放結論,不管溝通技術如何,都不是討論。


在跟自己的內在對話,釐清界線時,可以先確認哪些是可變的、哪些是不可變的。由此得知哪些是能討論的,哪些目前是不能討論的。



結語

合作討論是一種平等的合作而非競爭,即使年齡、地位不同,只要進入合作討論,一定要尊重彼此都是獨立的生命體,就事論事,只有共創而沒有支配關係。

討論也不是聊天、不是辯論、不是單方面的分享、也不是針對既定事項的說明、也不是位階不同的說服或威嚇。

既不必爭勝負,也不必賭氣。深度的合作討論,是共同認識彼此的背景並一起解決問題,對知識或情感做進一步的分享,而能增進彼此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