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理念六講

主講人/作者:李雅卿

二個孩子的媽媽,很多孩子和父母的朋友。喜歡一切有生命的東西:花、草、樹木、動物和人,也喜歡走山、打拳。

政大法律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採訪組、專欄組副主任;商業週刊副總編輯;參與主婦聯盟和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的創會;

「台北縣種籽親子實驗小學」創辦人,「台北市國、高中六年一貫自主學習中學實驗計畫」主持人,也是「中華民國自主學習促進會」的理事長。

著有「成長戰爭」、「種籽手記」、「乖孩子的傷最重」、「天天歡喜」、「北政實驗手記」、「快子.違禁物品」等書。 



一講 11/19 自主學習是順性而為的實踐藝術 

二講 11/26 如何開啟自主學習之門-青少年自主能力判準

三講 12/03 自主學習的階段與危險

四講 12/10 溫暖的心,強壯的人--成人典範 如何建立良好討論文化?

五講 12/17 建立討論文化(家庭篇)/尊重與放縱

六講 12/24 建立討論文化(師生篇)/制度與規則




第一講「自主學習是順性而為的實踐藝術」節錄 先睹為快!

台灣是個講究理念和師承的地方,從我們開始說要做自主學習起,就有無數的人問我:你的教育理念從哪裡來?師承何處?


一開始,我總是很誠實地說:我們團隊的教育理念是從孩子的真實對應中來,每個人原來都有他自己相信的理念,經過實作和磨合後,共同討論出了自主學習的想法,好像沒有特定的師承。


這太空洞了,他們說。


後來我細細回想自己的成長經驗,來去國內外的切身觀察,以及和孩子的真實互動,回答:或者我是從中國道家的順性、無為而來。

他們說:這太飄渺了。


然後我們開始從西方思潮中找源頭,從理性主義、實證主義到自然主義、人本主義,從傳統儒、道、法諸子百家中找根據。現在再有人問我們的理念和師承,已經有認同我們的教授先生替我們整理好專業的學術性說法了。這些說法各位可以在我們實驗計畫的各項文本中找到。不過我還是覺得,生命的道理真的不特別,相關的教育理念,各門各派都已經講得這麼清楚了。真正重要的是成人決定選擇怎樣的教育理論,以及怎麼實踐它。


所以對我來說,自主學習是一種回歸教育和學習本質的實踐藝術,「知」道了,就要「行」,並在具體的實踐中,得到自己的體悟。這種知、行、悟的流轉,不斷出現,反復進行,直到清明無惑,才是自主學習者最可貴的過程。


所以我們團隊中的人常常問自己,也勸做父母的問問自己:人為什麼活著?「我」是不是這樣活著?

然後再問自己:我打算養出怎樣的小孩?

最後再問自己:我決定怎麼對待這個生命?


想清楚了這些前題,才能有接下來的實踐過程。


對這些前題,我們主張自主學習的人,當然都有自己的答案。我不能替別人發言,所以只能說說自己的想法:


以我來說,我認為人活著是為了愛與創造,人世間關係的正向聯結,如親子、夫婦、朋友、親人間甜美的互助與陪伴,讓我覺得活著真好。而生活或學識中的「創造」、「發現」都讓我享有高度的成就快樂。為了創造,我就要學習。我在學習中了解自己,覺知環境和他人,尋求自己和自己、自己和外界的最佳互動可能,然後創造!


愛,學習,創造,再學習,再創造,創造中有學習,學習中有創造,享受學習,享受創造,享受愛,這就是我對生命的看法。

我是不是這樣活著?是的!我讓自己這樣活著,覺得開心;我身邊的朋友、學生這樣活著,也都變得開心起來。於是我們基於野人獻曝的心情來做教育,希望別人也有機會這樣活著。這就是我們提倡自主學習的原因。


我打算養出怎樣的小孩?


我打算養出有能力面對真實,有能力愛人,有能力創造,讓這個世界多一點歡樂,多一點善,多一點美的孩子。種籽小學更是明白列出:種籽希望養出「對已真實,對人有愛,對世界長保好奇與關切的孩子。」




六講現場問答


問:我覺得自己很不了解孩子,尤其孩子上了國中以後,更不了解他,請問這怎麼辦?


答:希望我下面說的話不會讓你覺得是推託之詞。

我覺得人本來就難以了解別人,包括了解自己。我們對人的了解,不都是從對方不同面相的對應中拼湊出來的嗎?

孩子面對爸爸、媽媽、老師、學校、同儕可能有不同的樣貌,不是他有意如此,而是對象不同,如果我們想了解自己的孩子,最好是孩子肯和你談,肯把心事告訴你,加上你從老師、同學各個層面和角度來拼湊出他的圖象,可能比較完整。

如果你的孩子剛進入青春期,要了解他就更困難了。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心理、認知、認同…各方面都處於劇烈的變化中,每天長高、性徵出現、抽象思考能力開始發展,過去家長、老師教給他的價值概念通通被拿出來重新檢視、重新思考,這個時期的孩子,連他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何況別人?

我很高興看到孩子的爸爸也來了。孩子小的時候,情感的依戀較強,媽媽帶著孩子沒有太大的困難,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我覺得爸爸進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理性的討論、需要有挑戰性的任務,爸爸陪伴孩子做這些事比媽媽更合適。親職本來就包括父、母兩性的陪伴與典例,如果父母能夠了解這個時期孩子的特質,就比較能放開心來,欣賞並陪伴他們,度過這個充滿挑戰和創造力的時期。

問:如果我們想要了解孩子,有什麼是家庭可以做的?有什麼測驗或什麼管道可以幫忙嗎?

答:坊間相關的測驗很多呀!很多機構都替人做各式各樣的測驗,如果你需要,可以到師範院校的心理、教育心理、特教等等系所去問,很多醫院也提供這樣的服務。不過我希望父母了解每種測驗都有它的局限,就像智力測驗測出的只是某種特定文化背景中,某些特定面向如語文、抽象運思、邏輯的能力發展而己。我覺得任何測驗都不如一個有能力、有經驗的成人,對孩子認真、誠實的觀察。如果你覺得孩子哪裡怪怪的,我勸你先和他的導師談一談。

我自己覺得,知、情、意三者,家庭能夠也最應該著力的是情意部份,知識層面的開啟,可以交給學校、老師、書本或孩子自己,可是情感教育、意志養成,家庭具有學校難以望其項背的巨大影響力。因為孩子自我概念的建立,學習習慣的養成,都靠家庭。

我盼望父母能夠每天撥出一點時間,陪陪孩子,聽聽他的心事,了解他的生活。

問:我也想這樣做呀!可是孩子愈來愈忙,要談話也不容易。

答:確實如此。台灣的學校把孩子的時間都填滿了,上課八小時,加上早自習、晚輔導,孩子能夠在家的時間真的很少。

我們促進會打算為青少年開些學習團體,也覺得剝削了孩子的時間,如果不是孩子說這些課程讓他們有喘氣的機會,為他們在沈悶的升學課業中打開另一扇窗,我們真的會懷疑自己該不該做這些事情。

問:問題是現在學校連知識層面都不能滿足孩子,我看著很心疼。

答:我能體會這個心情,在目前升學掛帥的情況下,學校的知識傳遞變得以考試為唯一目的,當然本質上的傳承就會顯得薄弱。當年我們幾個家庭會出來辦學校,何嘗不是這種心情。可惜我們中學部不能再做了。

不過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教育基本法已經通過了,家長可以選擇學校以外的教育方式,如在家自學或另類教育等等,只是在家自學的家庭準備很高,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負擔的,也不是每個孩子都合適的。

很多家長要求我們繼續提供青少年正向的成長環境,我想當中學部的實驗計畫告一段落後,我們一定會呼應這個需求,思考這個問題的。

問:我想助我的孩子自主學習,請問怎麼做?

答:請問你的孩子幾歲?(小學一年級)

一年級的孩子談自主學習還太早,還在形塑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只要父母不抹煞他的感覺就好了。

小學低年級,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比較重要。有句古老的話說:習慣決定人的性格,性格決定人的命運。我認為低年級的孩子,高高興興的玩比較重要。當年我們小學部尋找校地時,一定要找有山有水的好地方,就是想讓孩子在大自然的懷抱裡遊戲,想讓他們從小享受自然、享受愛,享受語文、數學等文明和自然的遊戲,打下豐厚的基底。十歲以後,再來談學習不遲。

你說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是什麼?

答:良好的飲食習慣,良好的睡眠習慣,良好的運動習慣,以及把一件事好好完成的態度。這樣的孩子才能長得健康,學得札實。我覺得台灣的孩子普遍睡眠不足,很多孩子晚上十一、二點不睡,是很不好的。(聽眾問:幾點睡覺才合適呢?)

每個孩子需要的睡眠時間不一定一樣,給各位一個參考判準:我在德國生活的時候,他們建議家長讓孩子就寢的時間是晚上八點。(聽眾嘩然!)這麼早上床,父母才有很多時間和孩子躺著聊天,讀故事書,聽聽孩子一天的生活,排解情緒,培養情感,多好!我記得當年我孩子決定測試他需要多少睡眠時間時,就利用暑寒假睡到自然醒,第一天一看,十小時,不可能!第二天,還是十小時,連續一個星期下來,就可以抓出自己真正需要的睡眠時間了。

我聽了你兩次演講,理念上我都贊同,可是心裡一直有個疑問:我們做父母的雖然很願意學習,也願意改變,可是我們的時間有限、心力有限、財力有限、能力有限,而孩子一天天的長大,我想知道是不是有什麼正確的方法可以幫助我的孩子和家長?

答:每個人都有他的侷限,所以才需要相互幫助。當父母覺得時間有限、心力有限、財力有限、能力有限時,就是對外求助的時候。當年我們會夥同幾個家庭開始辦學,何嘗不是基於相同的心情,共同的焦慮?

我覺得我們當父母最焦慮的是不知道可以為孩子做什麼。這種孩子正在受苦,我們卻不知可以做什麼的焦慮最難受。如果能夠找到問題的端倪,尋得一點出路,就算世界還待改變,我們都會覺得好一點。

經過十年的探索,我覺得比較能夠分享的「正確方法」是建立家庭和校園中良好討論的文化,也就是透過傾聽、同理和討論,幫助孩子了解自己,尋求自己和世界的正向對應模式,好好的生活和學習。

不過我們的文化缺乏良好的平權討論,所以我們自己花很多時間學習怎麼做討論,花更多時間學習什麼是同理。很多人以為說話就是討論,願意聽人說話就是同理,可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很多父母讀了很多親職教育的書,決定和孩子做討論,可是兩句話不到就上火,事後自己懊惱得不得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不是這樣長大的,我們要重新培養這種習慣需要操作的典式,長時間的練習,以及他人的支持和陪伴。這是為什麼我們學校的學生、老師、家長通通要學習傾聽、同理和討論的原因。

這次體驗課和自主學習六講,是我們促進會和社會對話的開始。前者重在操作,後者重在理念的交流。我們覺得自己認為好的,別人不一定需要,所以才會有這次的活動和對話。經過這次活動後,如果聽眾的反應是我們的經驗對學校以外的家庭還有幫助,那麼,未來我們才會開設這些親職教育課程和青少年學習團體。

問:我想要讓孩子快樂學習,可是孩子的快樂都是打電玩,我怎麼辦?

答:快樂有來自感官的快樂,有來自成就的滿足,我們要幫助孩子分辨這兩者的不同。現在很多孩子在升學競爭下,不能享有學習本質的成就滿足,只能靠電玩、吃喝來做升學壓力的喘息,是很讓人心疼的事。我建議你先了解孩子為什麼一直玩電玩,可能比較好。

我是學校的老師,我的學生都在準備學測,壓力很大,我不知道可以怎麼幫助他們?

答:我想你現在能做的只有傾聽吧!聽聽孩子心理的壓力、聽聽他們的抱怨、聽聽他們的焦慮。如果考試是孩子們必須面對的挑戰,讓孩子們知道有個老師願意陪伴他們,了解他們,這樣就夠了。

你曾經說期望家庭負擔起孩子的情意教育,能否請你多談一些如何培養孩子意志力的問題?

答:意志力的出現需要有好的基底,一個在愛與接納中成長的孩子,比較容易具有正向的自我概念,當他對自己有所了解,並接納自我特質後,才比較願意面對真實的學習需求。我常看到一些困難的孩子,為了達到學習目標,願意一再再的練習,這樣的意志力讓人感動。每個孩子的情況不同,他需要的支持和陪伴也不一樣,有的孩子需要了解,有的孩子需要時間上的陪伴,有的孩子需要協助尋求有效的學習方法,當孩子有了成功經驗,才會有更進一步的自我要求,因此,我覺得意志力的培養,還是要靠愛與接納來打底,靠良好的討論來梳理。

我覺得現在孩子的生活條件太優渥了,什麼都可以用錢去買,反而喪失了奮鬥的目標。不像以前很多孩子為了突破生活的困境,要有各種掙扎和努力,或者在逆境中成長的孩子比較懂得珍惜?

聽眾對應:我是在順境中成長的孩子,我的父母從來沒有讓我們有過物質上的匱乏,可是我並不快樂,我的不快樂來自家庭成員的互動,我覺得父母不了解我,家庭中的情感支持很少。

答:依照馬斯洛的理論,人的可以分成五個層次,過去台灣社會大部份的人家都窮,為了滿足最底層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就要花費很大的力氣。這些明顯可見的衣、食、住、行、安全等物質需求,會讓人鼓起意力來努力。可是現代社會富裕了,孩子的需求轉而在愛與歸屬、尊重、自我成就等等較高的層次,心理的糾纏更大。我們不可能回到過去,不同時代的人要面對不同的挑戰,我們現代父母有我們的課題,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推動討論文化的原因。

現代孩子容易進入電腦的虛擬世界中,透過網路或線上遊戲,也建構出一個世界,請問你的看法如何?

答:虛擬世界是現代資訊社會的另一項特色,如果有人決定活在虛擬世界裡,並且從虛擬世界中賺取資源來供養現實世界,我還沒辦法做出一定好或一定壞的評價,我只能說我自己不是很喜歡這樣。

很多孩子為了好奇或與同學有共通話題而接觸電視、電腦、電玩,很快的,他們就會面臨時間等資源分配的問題,於是他們就要做出選擇和決定。我看過很多父母和孩子透過良好的討論,協助孩子建立價值觀,當孩子「心中有主」時,就比較有能量來拒絕一些他認為不好或不值得投資的對象。

我自己曾經陪伴孩子走進網路的線上遊戲,我們一起討論,一起玩,一起受騙,一起分享,孩子從中了解現實世界中的欺詐,我覺得滿好的。

答:有父母陪伴的孩子是幸福的。教育透過各種途徑發生。我也和孩子討論電視影集中的暴力、色情等等,讓他了解這樣濃縮的事件或扭曲的情節,和真實世界的差距。我相信這樣的討論對孩子是重要的。

我想做家庭討論,請問如何開始?

答:討論是個藝術,從哪兒開始得自己創造。因為每個家庭都有他的特質,我知道有的家庭從大家去哪兒吃晚餐開始,有的家庭從空間佈置開始,有的家庭從如何協助家庭成員開始,反正只要不從檢討小孩開始就好。因為良好的討論需要操作和學習,如果父母一開始就去檢討孩子,會讓孩子以為爸媽不知又從哪兒學個方法來對付我?易起抗拒之心,無助於家庭討論文化的建立。如果討論後覺得踢到鐵板,不要洩氣,先暫停一停,退回來想一想哪個環節出了問題,調整好了再來。反正一家人住在一起,明天太陽一定會重新昇起的。當然如果有個成長團體,每週見面一次,互相切磋,相互分享那就更好了。

問:我想回應你剛剛說的虛無與自滿。會不會因為自主學習學校是一個被保護的環境,孩子對應現實世界的落差,難免心有挫折,而致虛無,就像刻意拿掉競爭因素,是不是容易讓孩子陷入自滿?

答:我想自主學習學校是在創造一個人與人之間,比較理想的對應情境,倒不一定特別想保護孩子。雖然我自己對電視、網路太早深入家庭,讓兒童太早進入成人世界以致大多數的孩子喪失了他們的純真童年不以為然,不過學校至少要提供孩子一個了解世界的對話窗口,我們學校的導師或孩子常會拿著現實世界的事件做討論,像人球事件、選舉等等。我們希望孩子了解人與人之間,可以有更好的對應方式,不一定要爾虞我詐,相互欺壓來過日子。我們希望他們從學校發現彼此尊重,良好討論可以讓人活得更好,長大以後,就可以在自己家庭,自己的社區創造這樣的生活情境。行有餘力再來改變世界。

至於比較和競爭是人的天性,我們不要的是惡質性的競爭。一個人發現別人比自己好,自然會升起羡慕之心,這個羡慕之心如果能夠了解對方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付出更多的努力或有特別的天賜,那麼就可以轉為「有為者亦若是」的自我期許,或為他人歡喜的隨喜之心,如果不能了解,就可能升起嫉妒之意,把能量轉為破壞力量,對自己和他人都不好。所以自主學習學校並不反對競爭,而是希望孩子有這樣的了解和轉化。

所以我們總是鼓勵孩子參加外面各種活動或競賽,因為我們的社群很小,每個人的優、弱勢都很清楚,沒什麼好比的,倒是外面天地廣大,孩子需要有華山論劍的對手,也需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並且人間除了競爭,還有合作,我們更希望孩子了解合作的力量。所以透過各項操作,如大旅行、社團、辦活動等等,讓孩子學會合作、學會討論,加強他們整合的能力,未來才能享有更大的競爭力。

問:你剛剛談到孩子的轉化,請問如果有人就是本性難移怎麼辦?

答:的確,我們都聽過「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句話。不過我們做教育的人,總相信人是會改變的,否則的我們就不會做教育了。我自己是學法律的,我知道法律會對一時間無法轉化的犯人做隔離,隔離後還是要施以教化,真正不行了才會放棄。不過做教育的人不會這樣想,尤其對孩子,更不相信沒有轉化可能。因為他們還末定性,他們只是缺乏好的轉化機緣。過去我們也遇到過很困難的孩子,崩潰過兩、三位老師,最後還是把孩子轉過來了。說真的,十年來,我還沒有遇到過不要自己好的孩子。

問:我們都希望為孩子選對路,選好路,可是我的孩子在體制學校讀書,請問我們做父母的可以做什麼?有時候我問我的孩子需要什麼?他會說他最希望的是「不要人管」,他在學校的事他不跟你講,請問我們怎麼辦?

答:孩子說「不要人管」不一定是他的真意,常常孩子說的是賭氣話,因為他怕讓你知道了,事情會愈搞愈糟,不如不講。有時他覺得你幫不上忙,為了不讓父母難過,乾脆不講。上次我說過,如果孩子和父母之間有好的情感支持,又有好的界線討論,孩子信任父母,才會讓父母知道自己的情況,尤其是壞的情況。

問:我的孩子讀小學四年級,每次他談到同儕爭議時,總是把錯推給別人,我要怎麼和他討論?

答:和小孩子說話,最好是畫個圖,照他的述說,把流程畫出來,如果當事人雙方都在,很容易就會看出問題的徵結所在(舉例圖示),否則也可以從流程中去檢視可能的問題和解決方法。成人的認知一定比孩子周延,把流程畫清楚,在關鍵處詢問詢問,比較能協助孩子看出自己的問題來。

問:我的孩子讀幼稚園,請問我要培養他什麼樣的生活或工作習慣?

答:我想幼稚園的孩子能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活動,能注意刷牙洗手等衛生習慣,並且高高興興的玩就好了。比較重要的是成人是不是可以有穩定的生活節奏,和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父母是孩子的典範,如果父母自己的生活節奏不穩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能是比較困難的。

問:馬斯洛提出了人類五大需求位階的人本理論,自主學習是否可以對青少年權利、義務的價值形成,發展出怎樣的理論?

答:要提出新的理論,是很不容易的事。我們提出學生從他律到自律的自主學習四個階段的觀察,是建立本土理論的嘗試,我很感謝您對我們團隊的期許,我們會把它放在心裡,謝謝你!

問:我的孩子談戀愛,手機費變得很高,近日對方的母親反對他們繼續交往,在圖書館讀書時,要他的孩子背對著我的孩子,我想和我的孩子討論,孩子卻說「關你什麼事」,請問我可以怎麼做?

答:你認得對方的父母嗎?我們實驗計畫如果有孩子談戀愛了,雙方的父母一定先談一談,共同鼓勵孩子把能量放在彼此向上的協助上(例如鼓勵對方,彼此陪讀,並且提醒自己注意相處時的舉止和對應,不要有一天分手後,連朋友都做不成才好。)。對方父母這麼緊張,我想很可能是怕孩子的成績受影響吧!(提問者表示:這兩位孩子都謮國三了,馬上要考學測),是嘛!只是大人這樣粗糙的處理,會讓孩子非常難過。我想孩子對你說「關你什麼事」,可能只是表達他內心的傷痛,你還是可以同理孩子的感覺,協助他度過這段日子。

問:我的孩子四年級,他們有一群常常一起玩的朋友,可是玩的時候總有人賴皮,不守規矩,我的孩子很生氣,可是那些大的孩子似乎不以為意,我的孩子最近說他不要再他們一起玩了,我和他討論,建議他把他的感覺寫到網路的家族區去討論,請問這樣做好嗎?我是不是需要把其他孩子找來一起討論,協助他們建立規則?如果這事發生在你們學校,你們會怎麼處理?

答:這種事不大可能發生在種籽或我們學校,因為我們的學生對規則都有一定程度的認知。我覺得你的做法很好呀!如果他們在網路上有好的討論,就可以解決這個困擾了。或是你們幾位家長覺得有需要,邀請孩子一起做個討論也很好,不過要注意的是,不要一開始就讓孩子覺得你是來教訓他們的,我想,先聽聽他們總是好的。

問:你說自主學習學校中,不能有人把他的個人意志強加在別人身上,那和少數服從多數的民主原則是不是有不同?

答:這是個界線問題。我想每個人都要對基本人權有所了解,不能發生「假民主之名行多數暴力之實」的事。民主的「少數服從多數」只能用在共同事務上,不能用在個人事務或個人權益事項,如身體權、姓名權、隱私權等等。何況表決是最後手段,如果能夠用討論和協商找到最佳可能,也不一定要用表決來處理。

記得我們學校曾經談過午休問題,大家發現這個問題牽涉到個人生理需求,不是簡單的規定午休、或不必午休就好了。大家從討論中知道有的人需要午休,有的人不想午休,午休的人不可能吵到別人,不午休的人很有可能吵到別人,所以決定學校要畫出安靜的午休區,排出共同午休時間,讓需要或不需要午休的人,都有地方可去。而不午休的人只可以安靜做自己的事,絕對不可以吵到別人。這樣的決定,就和多數、少數無關,我覺得比較符合人性。

問: 如果那個界線師生都覺得好,家長卻覺得不安的話怎麼辦?

答:能不能舉個例子?(孩子是不是應該好好吃午飯?還是可以玩到忘記吃飯?交通車上可不可以看電視,會不會影響視力等等)

我想午餐時間是學校的節奏問題,沒有學校不排定共同午餐時間吧?只是午餐時間是不是要規定大家一起坐在教室,吃完飯才可以離開?是不是有謝飯、感恩、祈禱等儀式?不同的學校就有不同的設計和規定。自主學習學校不要求師生一定要聚在教室共同吃午餐,如果有學生不好好吃午餐或玩到忘記吃飯等情況,教師就會找這些學生談一談。對我們來說,這是教育的問題。不是界線的問題。

至於交通車上可不可以看電視?對視力的影響如何?我想家長是可以附理由提意見的。因為小學生的成熟度和中學生差很多,所以我們中學部的生活由師生共治,小學部則是親師生共同參與的。我記得種籽家長還可以向校園法庭提出告訴狀,也可以在生活會議中提案的。中學部的家長則沒有這種設計。

如果家長對學校的設計不安,我建議家長先找班導師聊聊,了解學校這樣設計的原因。如果討論後,教師也覺得不妥,老師就會在教師會議或生活會議中提修正案。如果親師觀念有落差,家長再到家長會聊聊,如果多數家長都覺得不安,家長會會長就會去找校長談,等到家長會明白作出決議請學校改善時,我相信沒有一個學校還敢掉以輕心的。

問:我孩子的班級開始採討論方式,卻發現有以共同決議來侵犯個人的情況,請問該如何處理?

答:要看是多大的孩子,在什麼學校?一般學校有時候孩子的意見不受重視,家長出面做親師溝通比較有用,只是要注意溝通的禮貎和技巧。

有的家長會會成立網路家族,家長可以把類似的問題舖在網路上討論,也是不錯的方式。

問:我是小學六年級的導師,我們班出現小團體的現象。他們常常聚在一起,不問是非的相挺,破壞班級秩序,也會用強迫每個人都參與壞事的方式來控制成員,我曾經公開或私下找他們談話,請他們解散或脫離,都沒有用。請問有沒有其它方法?

答:如果青少年惡質性的小團體已經成形了,要個別成員有勇氣脫離團體是非常困難的。我們的經驗是先做團體轉化。也就是老師私下找團體的老大談,先化解這位領導人的防衛心理,讓他知道老師很了解他們需要同儕,老師並不反對他們彼此扶持,之後再和他交換「做老大的智慧」,建議他「如何保有領導地位同時獲得成員和其他同學尊敬」的可能。之後再找團體成員或是家庭做溝通。不要急著去打散他們,只要讓他們往正向走去就好。說真的,我還沒有看過哪個孩子不想要得到同學的肯定或尊敬的。

回應:我來替雅卿老師做個結論,就是以前他們是「相邀有膽,去做壞事情」;現在是「相邀有膽,來做好事情」的意思。(台語發音)

答:是啦!不過要注意「好事情」是什麼,不要讓孩子以為你在利用他們喲!

問:如果課堂上存心搗蛋的人不止一個,也不屬於同一團體時,怎麼辦?

答:如果這樣,可能問題出在教師。也許是教學內容很無趣,處理事情不公正,或是老師有些自己不知道的個人特質或說話習慣讓學生不舒服等等。我想老師可以私下了解了解。有時候學生不敢告訴老師,教師可以尋求家長幫忙,請家長問問孩子。只要老師夠開放,願意面對真實,一定可以找到原因的。等原因找到了,再來尋求方法,才不會白花功夫。

問:我的孩子是國中生,他們老師不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動作或舉止,像孩子上課偷吃橘子,老師堅持他吃的不是橘子,橘子已經吞下去了,無法證明。同學都說是橘子,老師就說同學包疪,要處罰全部的學生,請問這怎麼辦?

答:我想需要關懷的可能是這位老師,他的工作壓力或生活壓力一定大到無可負荷了,聽起來很像是瀕臨崩潰的狀況,才會這樣反應。我想家長能夠做的是先讓孩子了解老師也是人,老師會這樣實在有點奇怪,聽聽孩子的委曲,也不要替孩子火上加油,先安定好自己的孩子,之後再來了解老師的情況較好。

問: 有個特教的孩子(過動),上課很難專心,家長常去找老師溝通,可是老師已經給孩子貼了標籤,怎麼辦?

答:請問家長怎麼和老師溝通的?(問題發生時,家長就會找老師說明孩子的狀況,請老師包容他的行為。)

我想這樣的溝通不容易成功,因為教學是教師的專業,沒有老師喜歡家長來教導他怎麼做的。親師溝通的要訣在讓老師告訴你他會怎麼做,再針對老師的作法做討論。

如果家有特教生,我勸家長在班級一換老師,任何問題都還沒有發生前,就先去拜訪老師,說明孩子的情況,尋求老師的幫忙,並且請教老師,了解家長可以怎樣協同配合。如果老師的對待方式讓家長不安,家長可以用過去的實例說明這種方法可能對別的孩子有效,但對你的孩子不合適。如果老師問你怎麼做才好?家長也要舉出過去其他教師的成功作法,給新老師做參考。因為教師專業得讓另一位專業教師來協助,家長千萬不要撈過界才好。

問: 請問實驗計畫結束後,促進會會不會再辦自主學習中學,或其它類似的學習中心?

答:台北市教育局的合作案結束後,實驗計畫的專職教師都被分發到體制內學校,要辦學校得重組教師團。自主學習促進會是由實驗計畫和種籽部份親、師、生所組成的。我們確實想要推廣自主學習的理念和經驗,只是促進會剛剛起步,我們能做的是開始成立個別的青少年學習團體,從事親職教育。明年六月之後,我們會開始關懷在家自學的學生。如果機緣聚合,大家也都想再辦學校,只是辦學校需要校地、教師和家庭。目前我們最重要的是為促進會找一個家,請大家幫忙留意。謝謝!


購書請按此